6月6日,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公开通报了重庆第三起典型案例,剑指一些地方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缺失,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资源化利用推进不力,违规倾倒问题突出。
行业管理缺位、难以资源化利用、未办手续擅自消纳建筑垃圾、乱堆乱倒......查看案例细节,重庆的建筑垃圾乱象可谓触目惊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护治理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包括源头减量、分类处理、消纳设施和场所布局及建设等在内的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规划。
记者了解到,此前重庆的41个区县中,有36个区县未制定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工作规划。4月16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下发《关于规范制定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护治理工作规划的通知》,要求各区县于4月底前完成规划。
截至督察进驻,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有25个区县完成了规划初稿。短时间内规划出炉难免让人觉得有应付之嫌,也让人心生疑惑:这些规划有没有严肃性,是否经过了科学论证?
虽然重庆市制定了《重庆市中心城区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2021—2035)》,明确到2023年要新增16个建筑垃圾处理重点实施项目。但实际上部署并没落实到位,至今有3个未开工建设,9个仍处于前期规划阶段。
按照流程,整体规划的制定应当充分听取各区县意见,各区县自己选址,自然资源部门充分论证可行后,再报送市级层面。但据知情的地方同志透露,整体规划没经过科学论证,选址随意,有些地块根本用不了,有些已另作他用。
“比如规划中的跳蹬装修垃圾分选项目因为选址位于长江三公里范围内没法儿建,界石项目地块已转给重庆市环卫集团,准备另做他用。”上述知情地方同志说。
督察通报指出,原定于2021年建成投运的重庆市主城区装修装饰废弃物填埋场一期项目,截至督察进驻时仍未投运。
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原定于2021年建成投运的主城区装修装饰废弃物填埋场一期项目仍未投运。
为何3年过去,项目建好又不用?“规划不合理,从主城区到这里单程最远要75公里,运输成本过高,谁会愿意往这儿送?”知情人告诉记者。
重庆市发布的《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标准》要求,建筑垃圾处理场地要交通方便、运距合理,并应考虑建筑垃圾处理厂的服务区域、产品出路等因素。显然,重庆市在规划建设垃圾处理消纳场所时并未科学评判运距合理的问题。
相关部门对全市建筑垃圾产生、处置情况底数不清,分别于5月18日、20日、22日3次向督察组提供数据,每一次都有出入,台账混乱。
“建筑垃圾是城市矿产。”有研究表明,每资源化利用1亿吨建筑垃圾,可节省堆放占地万余亩,减少取土或代替天然沙石千万立方米,不仅减少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变废为宝增加经济效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面,重庆做得也还不够。
记者跟随督察人员来到重庆环卫集团旗下的益卫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其渝北、南岸两个建筑垃圾消纳场都已处于停产状态,办公厂区一片萧条,院子里存放着一堆堆再生砖。
渝北、南岸建筑垃圾消纳场于2015年建成投运,设计年解决能力共140万吨,但运行以来年实际处置建筑垃圾只有55万吨。其中,渝北设计能力80万吨,实际处置30万吨,南岸设计能力60万吨,实际处置25万吨。
由于长期低负荷运行,南岸建筑垃圾消纳场运行期间持续亏损1000多万元。后经环卫集团高层决议,渝北、南岸两家消纳场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全面关停。
“消纳场一直处在‘吃不饱’状态,收不到足够的物料。”环卫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样的尴尬也出现在北碚区重庆循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此公司设计年解决能力67.5万吨,但前三年平均处理量为17.2万吨,年均运行负荷25.5%。
“公司处置建筑垃圾不收处置费,还需要花钱购买,每车60—80元。收回的都是混合建筑垃圾,前端需要分选、破碎,再多一道成本,生产的产品价格比直接用石子产出的贵,销量不好,导致项目很难盈利。”公司负责人无奈地说。
督察组还曾走访过其他几家资源化利用企业,了解到目前资源化利用企业经营不善、盈利困难是行业普遍问题。相关负责人也呼吁,希望政府能够给予行业发展一定的扶植,加强政策引导,提供一定资金补贴,帮企业长久运行。
重庆每年建筑垃圾产量巨大,正规消纳场收不到物料,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垃圾违规倾倒或流向了黑渣场违规消纳。
2021年以来,重庆全市共巡查发现建筑垃圾黑渣场132个、违规倾倒点2071个。
国家对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都有具体规定。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处置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后,方可处置。
督察发现,涪陵区在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将约110万立方米未经分拣的建筑垃圾混合填埋到王芳采石场矿坑中。开展矿山修复的是涪陵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家下属企业。
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涪陵区将约110万立方米未经分拣的建筑垃圾混合填埋到王芳采石场矿坑中。
这家企业于2020年10月与王芳采石厂、涪陵区人民政府荔枝街道办事处、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签订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协议,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根据《矿坑复绿实施方案》,2021年1月开始接纳建筑弃土进行前期回填工作,但这家企业并未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
记者了解到,办理核准证必须要提交的证明材料之一就是土地使用证明,而这家企业作为修复单位自然没有土地使用证明。
直至今年4月26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批工作的通知》。在审核资料一栏里,记者看到,土地使用证明可以是产权证或者土地使用协议书。条件放宽之下,5月8日该公司取得了核准证,也就是说过去3年多时间里,此公司一直在违规进行建筑垃圾消纳。
“根据处置方案,矿山修复的回填物应为建筑弃土,而不是未经分拣的各种建筑垃圾混合物。本是开展生态修复,瞎填乱填不但修复不好还造成环境污染。”督察人员告诉记者。
除了无证违规处置,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这家企业也有一定的问题。“企业存在建筑垃圾填埋不规范问题,进场检查制度不完善。未对弃渣来源、渣土类别进行核查核实工作;对接纳建筑弃渣过程中少许建筑包装物分拣不彻底;未对接纳场堆体分级、分台阶、分马道处理,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企业在其出具的情况说明中写道。
由于建筑垃圾正规处理运输成本高,受利益驱使,乱堆乱倒现象时有发生,而正规企业又收不到足够的垃圾开展资源化利用,长此以往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导致整个行业处于无序发展。此次曝光的建筑垃圾处理各类问题,充分证实了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政策引导不足等管理弊病。
随着城市一直更新扩大,建筑垃圾产生量也慢慢变得大,其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也体现出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如果有关部门一方面加强监管纠治各种乱象,一方面像企业呼吁的那样,多给予行业政策、资金扶植促使正规公司发展壮大,相信必定能推动行业走向健康、规范、高效的发展之路。这次曝光给重庆敲响了一记警钟,接下来短板该如何补齐?我们拭目以待。